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鋼鐵大王鍾廷森成功翻身

前言
科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都有某種程度的賭性,主要是創業和管理企業所需承受的心理能力遠比我們所知為高,畢竟在成就事業的道路上,總有無數的障礙等待他們跨越,若順利跳過則功成名就,反之則只好鳳凰涅槃。
其實,失敗與成功的臨界點,往往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放手賭一次,再給自己一次努力的機會,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就是憑藉“再試一次”的座右銘,從一文不名的移民變成世界首富,創造了“美國夢”奇跡。
“再試一次”不只造就了安德魯卡內基,也造就了大馬鋼鐵大王――金獅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員丹斯里鍾廷森,他在集團背負沉重債務時,給自己和股東“再試一次”的機會,並以其獨特的經營之道帶領瀕臨破產的金獅集團浴火重生,創造大馬企業界的一大神話。
作風低調
難窺企業王國點滴

要瞭解一個人的成功之道,我們得從其身份背景的根源開始探索。鍾廷森固然是大馬知名的大企業家,但行事作風非常低調,讓外界難以一窺這龐大企業王國背後的點點滴滴,更為他增添一絲神秘感。
鐘廷森祖籍廣東潮陽,1943年生於新加坡,幼年在新加坡華文小學唸書,後轉入吉隆坡英文中學求學,但他做生意的經營之道,卻不是從學堂教育學來的,而是師承自父親--鐘水發。
難怪談到事業的成功,鐘廷森總是歸功於父親的教誨。他說,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勤奮、建立信心、說話一諾千金、對朋友應有誠意”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讓他在大膽開拓業務時,也不忘謹慎細心和踏實勤奮,才能成為大馬乃至全球的大企業家。
10歲起跟父親學做生意
其實,鐘水發在1940年代在新加坡開設德昌製造廠,製造和出口獅標鐵質傢俱、鋼柜等產品,並在1956年把業務擴展至大馬,因此鍾廷森大約10歲就跟著父親開始學習做生意,過著白天上學,下午在父親公司學習的日子。
到了1958年,父親的事業越做越大,需要更多人幫手經營,因此不到15歲的鐘廷森就加入父親的大馬公司工作,也從此在大馬生根發展,業務從鋼鐵業、輪胎,慢慢遍及汽車、百貨等行業。
“我那時覺得大馬比新加坡大,更有發展空間,所以很願意留在大馬。”
1971年是鍾廷森商界生涯的重要開始,年屆28歲的他去印尼考察,發現當地人口多,又比較落後,很多行業尚處於空白,擁有許多的商機可尋,因此經過考察,他決定在當地開一家生產鐵質傢俱和辦公用具的工廠,希望家族能投資50%的資金。
不過,家族成員卻認為在印尼做生意有風險,不願意投資,但鐘廷森認定機會難得,堅持自己的決定,即使家族無人支援也要做,最後他成功說服哥哥一起合作,共同出資60萬令吉,開始在印尼大展拳腳。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鍾廷森先後遇到印尼金融政策變化等重重困難,但這些困難都沒有令他打退堂鼓,反而更努力工作,從設廠、融資到拓展分銷網,無一不身體力行,終於帶領業務逐漸走上正軌,並於第二年開始取得盈利,第三年就賺了100萬令吉。
“我的性格是要創新,一個人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朝目標努力。”
雖然在家排行老二,但鍾廷森很想做家族老大,行業老大,他說:“在家族中每做一件事都要得到每個人的同意才能實施,感覺太浪費時間,我自己做事,雖然費力,而且要自己找錢,但我可以自己做主,而且決策很快。”
跑遍全球知名鋼鐵廠
開拓商機
因此,在1976年鍾廷森決定把印尼賺到的錢帶回大馬投資鋼鐵廠,單為了選購設備就幾乎跑遍了 全世界知名鋼鐵設備廠,最終他發現,日本、美國、德國設備好,但價格非常昂貴,相反意大利有家鋼鐵設備廠還未在遠東銷售產品,有意打開遠東市場,因此鐘廷 森抓住機會與他們進行談判,並成功說服他們以較低的價格將設備賣給他。
在買回設備後,鐘廷森又組織人員對設備進行改造,以便可以同時生產兩種產品。最終,在1978年,鍾廷森投資1千200萬令吉的大馬首家規模較大的鋼鐵廠――金獅合營制鋼廠終於開始運作生產,第一年產量就達到10萬噸,開業一年半後即貢獻1千700萬令吉盈利。
接著,鐘廷森不斷地進行投資,鋼鐵廠逐漸壯大,並成為國內鋼鐵行業翹楚,他也因此被稱為“鋼鐵大王”。
不久後,鐘廷森在父親去世後接管了大馬業務,而大哥鐘廷基則繼承了新加坡業務,他隨後將父親創辦的德興製造公司、德昌製造公司及金獅金屬製造公司合併,改名為金獅(私人)有限公司,並在1981年在馬股上市。
隨著在鋼鐵行業打下堅實基礎後,鐘廷森開始出擊其他行業。從1981年始,他進入產業、種植、百貨、汽車和摩哆、輪胎和集裝箱、紙漿等行業。依靠自己的努力,他在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構建了自己的事業版圖。
在1980年代,金獅集團走向全盛時期,每年營業額平均增長率達到34%,到1996年集團總資產、營業額均超過100億令吉,員工超過4萬人,擁有上百家企業,除新加坡、大馬企業外,其餘分散在東南亞其他國家和美國、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錯估風險
一夜扛債100億

隨著事業越做越大,企業家面對的風險自然也跟著增加,金獅集團自然也逃不過宿命,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幾乎將鍾廷森多年的心血化為灰燼。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令國內許多企業受到重擊,當時在大馬擁有6家上市公司的金獅集團也因錯估風暴的嚴重性而遭受重創,一夜間背負超過100億的債務,成為繼玲瓏後,國內第二大負債集團。
回憶當年,鍾廷森曾說過,大馬經歷了10年好景,隨時得準備面對另一個風暴,但卻沒有想到亞洲金融風暴會來得這麼兇。
“我們都有預算,每個經理都說銷售額會降大概10到20%,所以我們都小心,不要進太多的貨。可是沒想到,一下子外匯就虧損12億,銀行又抽掉18億,貨物又堆積起來,這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不過,鍾廷森沒有選擇宣佈破產,而是選擇了在近四年半的時間裡,與超過100名的債權人進行了似無止境的磋商,以取得符合雙方能接受包括脫售近半非核心業務資產的策略,來完成一宗堪稱大馬涉及金額最高、企業牽涉最廣的重組計劃。
大規模瘦身
脫售資產套現還債
鍾廷森認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你就肩負了社會責任,逃避債務不是負責的行為,因此人總要面對現實,只得用時間慢慢把它清掉。
“你可以選擇破產,來避免你的損失。可是這是你的社會責任,銀行的錢也是人民的錢,所以我們還是選擇採取負責的態度。應該好好的跟銀行界談,他們也瞭解我們不是不負責任的企業家,所幸很多銀行都瞭解我們並寬限,讓我們可以繼續做下去。”
他補充,管理層也要負起責任,因此家族也拿出5億多的投資金,讓社會和銀行界都有信心。
“當你負起責任,就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同,那你做事就更方便。”
與此同時,債台高築的金獅集團也被迫大瘦身進行重組,將部份非核心子公司及產業脫售,套現還債,且在短短數年間,重新上路的金獅,旗下公司已紛紛取得盈利,尤其鋼鐵和紙漿需求的上升,更讓其盈利前景看漲。
不過,經過亞洲金融風暴的洗滌後,金獅集團每每提起腳步向前走無不更加深思熟慮,謹慎心態顯然增加許多。
鍾廷森說:“經過這一次教訓後,我們在開拓業務時變得更加小心。不過,我們的投資策略不會過於保守,應該進行的投資,我們還是盡力投入資金,絕對不會手軟。”
精確判斷
中國拓事業第二春

雖然大馬金獅集團曾在大馬遭受重挫,卻憑藉精準的眼光積極拓展在中國的業務佈局,憑藉中國再作獅吼,開闢事業的第二春。
從1992年在中國投資以來,金獅集團業績擴展迅速,而且向多元化發展,迄今已投資8億美元,主要在製造業,包括汽車及零部件、摩哆車配件等,已涉足在中國的企業有長鈴摩托、金城摩托、錢江摩托、江淮汽車、天津大發汽車、未來軟體等。
一步一腳印
進軍中國百貨業
當中,談及金獅在中國的龐大事業版圖,我們不得不提在中國享富盛名的百盛。百盛是金獅集團於1987年創立的,至今已開設了30餘間購物中心以及精品專賣連鎖店,是全馬最大、最成功的零售連鎖集團之一。
談起百盛的中國之路,金獅集團可說是一步一個腳印,鍾廷森在進軍中國百貨市場前,特別派了一個開發小組到中國做市場調查,並考察城市規劃,交通狀況,消費者的購買力等因素。
最終,百盛決定以北京作為突破口,並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進行合作,在中國開設第一家百貨,但卻定位在中高檔,以引領時尚潮流、服務盡如人意為重,與當時的國營百貨風格迥然不同。
鍾廷森說,當時中國百貨業以國營居多,服務態度欠佳,為防止丟貨都把貨品鎖在柜中,但百盛深知顧客滿意才會成功的經營之道,因此自始至終本著“盡如您意”的服務宗旨,注重顧客所需,為充份適應顧客群的購物行為與喜好,以期為顧客提供最舒適、最滿意的服務。
“此外,我們採用開放式的購物環境,鼓勵售貨員賣貨,業績和獎金直接掛鉤,這樣百盛的營業額是國營商場的5倍。更重要的是,要有競爭力,就要具備規模,要引進精品,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
百盛百貨
擴張迅速
因此,百盛集團在充足資金支援下,開始迅速在國內“複製”成功的樣板,在隨後的幾年內,廣州、瀋陽、青島、濟南、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地先後投資建起百盛百貨店。
在中國經營百貨多年,鐘廷森認為,在中國做百貨,要充份考慮各地的差異,比如北京和上海不一樣,廣州亦有自己的特點,東北、成都又是另外情形。
“不過,我感覺北方生意比南方好做,一是南方人(特別是廣東一帶)多把錢消費在飲食,二是北方季節分明,在服裝的人均消費量上相對也多一些。”
經過多年的南征北伐,百盛成功累積足夠實力,在2005年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進一步鞏固它作為中國最大百貨業者之一的地位。
業內人士認為,百盛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上升階段,選擇上市不僅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也能降低風險,而上市之後得到的充足資金,很可能使百盛中國開始新一輪的快速擴張。
全情投入
領導須以身作則

帶領金獅走出低谷,並在異地發光發熱,除了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外,當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理念,才能成功把所有政策一一落實。
談起經營理念,鍾廷森認為“投入”重要,畢竟只要你全情投入,就不會把事業當成工作,而是一項責任,一項興趣,那工作態度就不一樣。
“我是覺得一個人的投入最重要,當然你可能很幸運能找到一個理想的經營隊伍,可是你要帶領他們,你還是需要以身作則。”
他補充,在東南亞乃至中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全情投入工作,好比郭鶴年雖已七十多歲,但每天還是忙碌工作,這就是對企業有一種領導的作用。
看書吸收新東西
“此外,身為企業家背負著某種程度的社會責任。當你決定每個行業時,就一定要發揮其潛能,所進行的投資必須要儘量的發揮它的各種潛能,反之要退出一些行業時,就必須要有一個妥當的處理。”
因此,鍾廷森的時間多花在工作上,看工廠,跟員工交流等等,有時間還要看書,吸收新的東西,畢竟做生意亦是“功夫在詩外”。
“要瞭解很多生意以外的東西,比如去一個國家進行投資,就要瞭解國家政策、當地的規劃等。”
同時,他認為,在人事方面,企業需要找到一班適當的人才,把團隊搞好,讓他們能夠盡心盡力為公司發揮各自的潛能。
“再來就是顧客的滿意度,尤其在服務行業,所以百盛這麼成功就是因為我們都要求各店的經理親自和顧客交談,還有就是注重和供應商的關係及觀點。”
生活回歸簡樸
不過,從繁重的辦公時段,回歸到家庭時光,鍾廷森追求的卻是極為簡單的生活模式,因為生活太豪華了就老想花錢,比如買車、買飛機、買遊艇,有了遊艇就會想著去玩,有些人在遊艇上一呆就是十幾天。
“我自己有座27洞的高爾夫球場,但都是供別人玩,我幾乎不打。”
他說,自己現在個人生活比30年前還落後,因為30年前有跑車、別墅,過得比較奢華,現在房子越來越少,別墅賣掉了,與太太住在辦公樓的樓上,這樣可以節省每星期在路上奔波的8個小時時間。
總結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把不少企業捲入漩渦之中,一時間倒債、接管消息不絕於耳,部份企業確實竭盡所能與債權人磋商,但多以失敗告終,最後落得陷入PN17公司或除牌下市的窘境。
這些企業頂多負債數億令吉就無力回天,成為金融危機下的犧牲品,可想而知當時金獅集團的處境有多危險,因此鍾廷森背負100億令吉債務,仍能帶領金獅從谷底反彈的能力確實令人佩服,縱然無緣親身體驗過程的驚心動魄,但單是整理箇中事實真相就已令人振奮和受益良多。


资讯来源

http://biz.sinchew-i.com/node/56764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巴菲特股东大会传真经:生产才是硬道理

  4月30日,股神巴菲特的旗舰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美国奥马哈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作为全球4万多名慕名而来的巴菲特“粉丝”之一,本报记者有幸在现场目睹和感受了这一盛事。在当天和次日累计长达近十个小时的问答中,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档芒格毫无保留地与听众分享了他们的投资和人生观。
  生产才是硬道理
  有股东问到,今年以来,全球通胀升温,黄金等大宗商品持续走高,而伯克希尔的股价则几乎没有怎么涨,为什么伯克希尔不买点黄金来对冲通胀。
  对此,巴菲特回答道,投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你需要认真考虑清楚到底要选哪一类。
  第一类是债券,也就是与货币相关的一类投资,但这类投资在巴菲特看来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几乎所有的货币都会贬值,作为一类投资资产,与货币相关的投资必须要能获得超高的回报,才能使投入物有所值。”
  第二类是大宗商品,比如黄金。这类投资不产生任何新的东西,买入的人只是抱着一种希望,即未来会有别的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买自己手中持有的这些商品。
  以黄金为例,巴菲特说,全世界的黄金如果放在一起,大概可以铸成一个高67英尺的巨大金块。“但无论如何,不管你对这个金块做什么,你可以在上面跳舞,或者在上面重点庄稼,它都不会实质生产出任何东西。”巴菲特说,“唯一的希望是,某一天,另外一个人会支付比你买入时更高的价钱来买进。”巴菲特还打趣地说,自己多年前也曾炒过白银,只可惜出手早了13年。
  巴菲特说,与投资于那些生产型的企业相比,投资于大宗商品往往是一种高度投机的行为。比如黄金,“长期来看,你不可能因为投资黄金而变得富有。”
  巴菲特暗示,黄金价格可能存在某种泡沫。他说,全世界的黄金现在总市值高达8万亿美元,而全美的耕地总价值才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世界的黄金可以买下美国的所有耕地,再加上10个埃克森美孚,然后还能剩下1万亿美元,这有些不可思议。
  巴菲特的搭档、伯克希尔公司副主席芒格则表示,投资黄金是为了避险,但如果说买入某项资产,却只有等到世界末日的时候才能有回报,这恐怕说不过去。
  “如果你认为你现在所居住的国家要枪毙你,那么买入黄金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否则的话,买伯克希尔的股票会更好。”芒格幽默地说。
  第三类资产,即生产型的企业,这也是巴菲特最青睐的一种投资。“如果你买入了一个农场,你可以计算出这能给你生产出多少东西,你并不太在意如果在未来转手,您的农场能卖出多少价钱。我会选这一类投资。”

“富二代”责任在爸妈
  在对待财富的态度和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巴菲特的见解也颇为独到。
  巴菲特几年前就宣布,将把自己的大多数财富捐给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他也一向以不给自己的后代留下巨额的财富而为人称道。在股东大会现场,有股东对此提出质疑,称巴菲特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儿女这么“抠门”。
  巴菲特的回答时,那些一生下来就富有的一代(在中国我们称其为“富二代”)可能被剥夺自身原本具有的创业和奋斗精神。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富家子弟长大了一无所成或是碌碌无为,那就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生下来就自认为他很富有,也毫无奋斗的动力和精神,我并不认为你应该责怪他们,”巴菲特说,“恰恰相反,最应该受到指责的是你自己。”
  众所周知,巴菲特每天都会阅读很多报纸杂志,这也是他做出明智投资决策所必 须做的“功课”之一。据说,巴菲特每天读的报纸杂志超过30种。
  在股东会现场,有一位股东疑惑地询问,自己怎样才能像巴菲特那样读得这么快而且深入。听到这个问题,巴菲特顿了一秒,然后他表示,自己并非是一个读书读得很快的人,至少已经不像曾经那样快。
  巴菲特说,他当然也希望自己能读得再快一些,并且也希望能找到让自己读得更快的捷径和窍门。
  接着,巴菲特给大家讲了一个有关快速阅读的笑话,说的是大导演伍迪·艾伦的故事。有一次,艾伦在聊天时跟人说,他读完《战争与和平》只用了20分钟不到,听者皆愕然。良久,座中有人问曰:那你能给我们说说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吗?
  猜猜艾伦的答案是什么?“俄罗斯!”艾伦说。巴菲特话音未落,奎斯特中心会场都笑翻了天。

宁愿人们为了逃税而募捐
  慈善是巴菲特近年来投入了很多精力的新事业。巴菲特和好友盖茨2010年开始发起“捐赠承诺”行动,迄今已有40位亿万富翁或家庭承诺,将把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而巴菲特等也亲自到中国、印度等其他国家“劝捐”。
  巴菲特本人几年前就承诺,将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捐给盖茨基金会。在最近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巴菲特以500亿美元的资产位列第三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巴菲特的累计捐款数额就超过了442亿美元,其中,375亿美元为已承诺捐款。
  不过,对巴菲特的慈善举动,有股东提出了疑问。一位股东在4月30日的提问环节问巴菲特,巴菲特捐钱给盖茨基金会,似乎与他自己主张向富人增加税收的立场相悖。他认为,巴菲特向基金会捐钱,有点“逃税”的嫌疑。
  对此,巴菲特给予了否认。他笑称,自己倒是希望每个人都效仿他的逃税案例,捐出自己的财产。不过他也表示,如果国家确有需要提高税收,那么穷人不应该承担多出来的负担。
  有股东提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慈善活动,伯克希尔也曾经热衷于慈善,但近年来有所收敛。对此,巴菲特给出了他的解释。
  巴菲特说,当有公司股东在喜诗糖果的门口为伯克希尔参与慈善捐款而抗议,这倒还没有什么。但如果抗议人群堵在Pampered Chef(美国最大的厨房用品供应商)的门口,那就是大事了,因为这会影响到很多承包商的生意。
  因为牵涉到太多人和群体的利益,伯克希尔不得不停下慈善的步伐。“尽管有些犹豫,但我们最终还是停手了,这太糟糕了。”巴菲特说,言语中带着一丝遗憾和无奈。

资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