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都有某種程度的賭性,主要是創業和管理企業所需承受的心理能力遠比我們所知為高,畢竟在成就事業的道路上,總有無數的障礙等待他們跨越,若順利跳過則功成名就,反之則只好鳳凰涅槃。
其實,失敗與成功的臨界點,往往取決於你是否願意放手賭一次,再給自己一次努力的機會,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就是憑藉“再試一次”的座右銘,從一文不名的移民變成世界首富,創造了“美國夢”奇跡。
“再試一次”不只造就了安德魯卡內基,也造就了大馬鋼鐵大王――金獅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員丹斯里鍾廷森,他在集團背負沉重債務時,給自己和股東“再試一次”的機會,並以其獨特的經營之道帶領瀕臨破產的金獅集團浴火重生,創造大馬企業界的一大神話。
作風低調
難窺企業王國點滴
要瞭解一個人的成功之道,我們得從其身份背景的根源開始探索。鍾廷森固然是大馬知名的大企業家,但行事作風非常低調,讓外界難以一窺這龐大企業王國背後的點點滴滴,更為他增添一絲神秘感。
鐘廷森祖籍廣東潮陽,1943年生於新加坡,幼年在新加坡華文小學唸書,後轉入吉隆坡英文中學求學,但他做生意的經營之道,卻不是從學堂教育學來的,而是師承自父親--鐘水發。
難怪談到事業的成功,鐘廷森總是歸功於父親的教誨。他說,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勤奮、建立信心、說話一諾千金、對朋友應有誠意”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讓他在大膽開拓業務時,也不忘謹慎細心和踏實勤奮,才能成為大馬乃至全球的大企業家。
10歲起跟父親學做生意
其實,鐘水發在1940年代在新加坡開設德昌製造廠,製造和出口獅標鐵質傢俱、鋼柜等產品,並在1956年把業務擴展至大馬,因此鍾廷森大約10歲就跟著父親開始學習做生意,過著白天上學,下午在父親公司學習的日子。到了1958年,父親的事業越做越大,需要更多人幫手經營,因此不到15歲的鐘廷森就加入父親的大馬公司工作,也從此在大馬生根發展,業務從鋼鐵業、輪胎,慢慢遍及汽車、百貨等行業。
“我那時覺得大馬比新加坡大,更有發展空間,所以很願意留在大馬。”
1971年是鍾廷森商界生涯的重要開始,年屆28歲的他去印尼考察,發現當地人口多,又比較落後,很多行業尚處於空白,擁有許多的商機可尋,因此經過考察,他決定在當地開一家生產鐵質傢俱和辦公用具的工廠,希望家族能投資50%的資金。
不過,家族成員卻認為在印尼做生意有風險,不願意投資,但鐘廷森認定機會難得,堅持自己的決定,即使家族無人支援也要做,最後他成功說服哥哥一起合作,共同出資60萬令吉,開始在印尼大展拳腳。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鍾廷森先後遇到印尼金融政策變化等重重困難,但這些困難都沒有令他打退堂鼓,反而更努力工作,從設廠、融資到拓展分銷網,無一不身體力行,終於帶領業務逐漸走上正軌,並於第二年開始取得盈利,第三年就賺了100萬令吉。
“我的性格是要創新,一個人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朝目標努力。”
雖然在家排行老二,但鍾廷森很想做家族老大,行業老大,他說:“在家族中每做一件事都要得到每個人的同意才能實施,感覺太浪費時間,我自己做事,雖然費力,而且要自己找錢,但我可以自己做主,而且決策很快。”
跑遍全球知名鋼鐵廠
開拓商機
因此,在1976年鍾廷森決定把印尼賺到的錢帶回大馬投資鋼鐵廠,單為了選購設備就幾乎跑遍了 全世界知名鋼鐵設備廠,最終他發現,日本、美國、德國設備好,但價格非常昂貴,相反意大利有家鋼鐵設備廠還未在遠東銷售產品,有意打開遠東市場,因此鐘廷 森抓住機會與他們進行談判,並成功說服他們以較低的價格將設備賣給他。開拓商機
在買回設備後,鐘廷森又組織人員對設備進行改造,以便可以同時生產兩種產品。最終,在1978年,鍾廷森投資1千200萬令吉的大馬首家規模較大的鋼鐵廠――金獅合營制鋼廠終於開始運作生產,第一年產量就達到10萬噸,開業一年半後即貢獻1千700萬令吉盈利。
接著,鐘廷森不斷地進行投資,鋼鐵廠逐漸壯大,並成為國內鋼鐵行業翹楚,他也因此被稱為“鋼鐵大王”。
不久後,鐘廷森在父親去世後接管了大馬業務,而大哥鐘廷基則繼承了新加坡業務,他隨後將父親創辦的德興製造公司、德昌製造公司及金獅金屬製造公司合併,改名為金獅(私人)有限公司,並在1981年在馬股上市。
隨著在鋼鐵行業打下堅實基礎後,鐘廷森開始出擊其他行業。從1981年始,他進入產業、種植、百貨、汽車和摩哆、輪胎和集裝箱、紙漿等行業。依靠自己的努力,他在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構建了自己的事業版圖。
在1980年代,金獅集團走向全盛時期,每年營業額平均增長率達到34%,到1996年集團總資產、營業額均超過100億令吉,員工超過4萬人,擁有上百家企業,除新加坡、大馬企業外,其餘分散在東南亞其他國家和美國、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錯估風險
一夜扛債100億
隨著事業越做越大,企業家面對的風險自然也跟著增加,金獅集團自然也逃不過宿命,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幾乎將鍾廷森多年的心血化為灰燼。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令國內許多企業受到重擊,當時在大馬擁有6家上市公司的金獅集團也因錯估風暴的嚴重性而遭受重創,一夜間背負超過100億的債務,成為繼玲瓏後,國內第二大負債集團。
回憶當年,鍾廷森曾說過,大馬經歷了10年好景,隨時得準備面對另一個風暴,但卻沒有想到亞洲金融風暴會來得這麼兇。
“我們都有預算,每個經理都說銷售額會降大概10到20%,所以我們都小心,不要進太多的貨。可是沒想到,一下子外匯就虧損12億,銀行又抽掉18億,貨物又堆積起來,這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不過,鍾廷森沒有選擇宣佈破產,而是選擇了在近四年半的時間裡,與超過100名的債權人進行了似無止境的磋商,以取得符合雙方能接受包括脫售近半非核心業務資產的策略,來完成一宗堪稱大馬涉及金額最高、企業牽涉最廣的重組計劃。
大規模瘦身
脫售資產套現還債
鍾廷森認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你就肩負了社會責任,逃避債務不是負責的行為,因此人總要面對現實,只得用時間慢慢把它清掉。脫售資產套現還債
“你可以選擇破產,來避免你的損失。可是這是你的社會責任,銀行的錢也是人民的錢,所以我們還是選擇採取負責的態度。應該好好的跟銀行界談,他們也瞭解我們不是不負責任的企業家,所幸很多銀行都瞭解我們並寬限,讓我們可以繼續做下去。”
他補充,管理層也要負起責任,因此家族也拿出5億多的投資金,讓社會和銀行界都有信心。
“當你負起責任,就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同,那你做事就更方便。”
與此同時,債台高築的金獅集團也被迫大瘦身進行重組,將部份非核心子公司及產業脫售,套現還債,且在短短數年間,重新上路的金獅,旗下公司已紛紛取得盈利,尤其鋼鐵和紙漿需求的上升,更讓其盈利前景看漲。
不過,經過亞洲金融風暴的洗滌後,金獅集團每每提起腳步向前走無不更加深思熟慮,謹慎心態顯然增加許多。
鍾廷森說:“經過這一次教訓後,我們在開拓業務時變得更加小心。不過,我們的投資策略不會過於保守,應該進行的投資,我們還是盡力投入資金,絕對不會手軟。”
精確判斷
中國拓事業第二春
雖然大馬金獅集團曾在大馬遭受重挫,卻憑藉精準的眼光積極拓展在中國的業務佈局,憑藉中國再作獅吼,開闢事業的第二春。
從1992年在中國投資以來,金獅集團業績擴展迅速,而且向多元化發展,迄今已投資8億美元,主要在製造業,包括汽車及零部件、摩哆車配件等,已涉足在中國的企業有長鈴摩托、金城摩托、錢江摩托、江淮汽車、天津大發汽車、未來軟體等。
一步一腳印
進軍中國百貨業
當中,談及金獅在中國的龐大事業版圖,我們不得不提在中國享富盛名的百盛。百盛是金獅集團於1987年創立的,至今已開設了30餘間購物中心以及精品專賣連鎖店,是全馬最大、最成功的零售連鎖集團之一。進軍中國百貨業
談起百盛的中國之路,金獅集團可說是一步一個腳印,鍾廷森在進軍中國百貨市場前,特別派了一個開發小組到中國做市場調查,並考察城市規劃,交通狀況,消費者的購買力等因素。
最終,百盛決定以北京作為突破口,並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進行合作,在中國開設第一家百貨,但卻定位在中高檔,以引領時尚潮流、服務盡如人意為重,與當時的國營百貨風格迥然不同。
鍾廷森說,當時中國百貨業以國營居多,服務態度欠佳,為防止丟貨都把貨品鎖在柜中,但百盛深知顧客滿意才會成功的經營之道,因此自始至終本著“盡如您意”的服務宗旨,注重顧客所需,為充份適應顧客群的購物行為與喜好,以期為顧客提供最舒適、最滿意的服務。
“此外,我們採用開放式的購物環境,鼓勵售貨員賣貨,業績和獎金直接掛鉤,這樣百盛的營業額是國營商場的5倍。更重要的是,要有競爭力,就要具備規模,要引進精品,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
百盛百貨
擴張迅速
因此,百盛集團在充足資金支援下,開始迅速在國內“複製”成功的樣板,在隨後的幾年內,廣州、瀋陽、青島、濟南、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地先後投資建起百盛百貨店。擴張迅速
在中國經營百貨多年,鐘廷森認為,在中國做百貨,要充份考慮各地的差異,比如北京和上海不一樣,廣州亦有自己的特點,東北、成都又是另外情形。
“不過,我感覺北方生意比南方好做,一是南方人(特別是廣東一帶)多把錢消費在飲食,二是北方季節分明,在服裝的人均消費量上相對也多一些。”
經過多年的南征北伐,百盛成功累積足夠實力,在2005年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進一步鞏固它作為中國最大百貨業者之一的地位。
業內人士認為,百盛在中國的業績正處於上升階段,選擇上市不僅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也能降低風險,而上市之後得到的充足資金,很可能使百盛中國開始新一輪的快速擴張。
全情投入
領導須以身作則
帶領金獅走出低谷,並在異地發光發熱,除了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外,當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理念,才能成功把所有政策一一落實。
談起經營理念,鍾廷森認為“投入”重要,畢竟只要你全情投入,就不會把事業當成工作,而是一項責任,一項興趣,那工作態度就不一樣。
“我是覺得一個人的投入最重要,當然你可能很幸運能找到一個理想的經營隊伍,可是你要帶領他們,你還是需要以身作則。”
他補充,在東南亞乃至中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全情投入工作,好比郭鶴年雖已七十多歲,但每天還是忙碌工作,這就是對企業有一種領導的作用。
看書吸收新東西
“此外,身為企業家背負著某種程度的社會責任。當你決定每個行業時,就一定要發揮其潛能,所進行的投資必須要儘量的發揮它的各種潛能,反之要退出一些行業時,就必須要有一個妥當的處理。”因此,鍾廷森的時間多花在工作上,看工廠,跟員工交流等等,有時間還要看書,吸收新的東西,畢竟做生意亦是“功夫在詩外”。
“要瞭解很多生意以外的東西,比如去一個國家進行投資,就要瞭解國家政策、當地的規劃等。”
同時,他認為,在人事方面,企業需要找到一班適當的人才,把團隊搞好,讓他們能夠盡心盡力為公司發揮各自的潛能。
“再來就是顧客的滿意度,尤其在服務行業,所以百盛這麼成功就是因為我們都要求各店的經理親自和顧客交談,還有就是注重和供應商的關係及觀點。”
生活回歸簡樸
不過,從繁重的辦公時段,回歸到家庭時光,鍾廷森追求的卻是極為簡單的生活模式,因為生活太豪華了就老想花錢,比如買車、買飛機、買遊艇,有了遊艇就會想著去玩,有些人在遊艇上一呆就是十幾天。“我自己有座27洞的高爾夫球場,但都是供別人玩,我幾乎不打。”
他說,自己現在個人生活比30年前還落後,因為30年前有跑車、別墅,過得比較奢華,現在房子越來越少,別墅賣掉了,與太太住在辦公樓的樓上,這樣可以節省每星期在路上奔波的8個小時時間。
總結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把不少企業捲入漩渦之中,一時間倒債、接管消息不絕於耳,部份企業確實竭盡所能與債權人磋商,但多以失敗告終,最後落得陷入PN17公司或除牌下市的窘境。
這些企業頂多負債數億令吉就無力回天,成為金融危機下的犧牲品,可想而知當時金獅集團的處境有多危險,因此鍾廷森背負100億令吉債務,仍能帶領金獅從谷底反彈的能力確實令人佩服,縱然無緣親身體驗過程的驚心動魄,但單是整理箇中事實真相就已令人振奮和受益良多。
资讯来源
http://biz.sinchew-i.com/node/56764